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3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剧目导航] 花开花落笑声起—汪嘉宝、胡兆海、倪齐全口述绍兴莲花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0 1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汪嘉宝(绍兴市五届政协常委、国家一级导演):
* P) R0 D2 v/ h4 B4 I7 F           莲花落比较俗,它没有正规的科班, 也没有师傅带徒弟的正规训练。莲花落大多是自生自灭的, 以前把莲花落从艺者叫做“摇船打铁磨豆腐”, 就是底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的职业。1961 年的绍兴曲艺训练班中莲花落的专职老师叫“老豆腐”, 为什么叫他“老豆腐”呢? 因为他是做豆腐的。还有一个“小豆腐”。“小豆腐”叫王德兴,“老豆腐”叫金鹤锦。“老豆腐”师傅教的学生里就有胡兆海的哥哥。1961 年办过这么一期莲花落培训班, 后来要到1998 年, 胡兆海办了一个专业的莲花落曲艺学校。所以我说莲花落的改革发展是从“粗俗简土”到“雅俗共赏”,“拔出泥腿登大堂”。从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口头说唱艺术到登得上大雅之堂, 这中间是非常复杂的一条路,而这条路就需要我们这辈人去涉足。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包装演员,我自称我是搞“包装”的, 仅仅靠演员自己也是不够的。因为它的基础是“路头戏”。譬如今天看了个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明天就可以根据这个故事上台去唱莲花落。唱不下去就说, 说不下去就唱, 说说唱唱, 莲花落的好处就在这里。它在舞台上没有基本功, 没有专业训练,“手、眼、身、法、步”都没有。你像“二人转”, 同样也是一种曲艺形式, 它有一套基本功, 我们心服口服。比如它的扇子、手绢, 基本功表演一套又一套, 而且它祖宗传下来的段子就有上百个。而绍兴莲花落呢, 在舞台上没有功底。我刚才说了, 它从事的是农民, 打铁、磨豆腐的人。那为什么胡兆海能出来呢?因为他经过基本功科班训练, 绍剧的、形体的他都去过。所以说莲花落是“泥腿子艺术”, 我们是“拔出泥腿”。“泥腿子艺术”你别说它低俗, 但是它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因为“泥腿子”嘛, 到现在为止, 我们中国大多数还是“泥腿子”为主, 大部分人都是他们。我们电视的莲花落收视率这么高, 他们是主要的观众。为什么近年来莲花落发展这么快? - R2 F0 c; b+ U: S7 S
' z" s/ y+ J. h) ~! c' i' A8 S
        浙江的四大曲种温州鼓词、金华道情、宁波走书和绍兴莲花落, 莲花落在这四个里面以前是最不见经传的。到现在, 胡兆海担任了浙江省曲协副主席八、九年; 翁仁康, 也是唱莲花落的, 当了省曲协主席; 还有一个当副主席的, 倪齐全。这是一方面, 从当领导层面来看的。第二个, 中国艺术节是中国艺术的最高殿堂, 绍兴莲花落登上了最高殿堂。第一届是胡兆海到北京去唱的, 我也一起去的, 当时担任作曲和伴奏; 第二届中国艺术节, 是翁仁康去的, 也在北京, 这两届艺术节我们都去的, 表明莲花落登堂入室、登官场进大堂了。接下来是( 参加了)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中国曲艺节, 也就是说,( 莲花落登上了) 中国曲艺的最高殿堂。那如果这些地方你也上去,凭借的是“泥腿子”艺术, ( 如果) 我就是通俗, 我就是“路头”, 那你怎么上得去啊?那里竞争是非常严格、非常残酷的。就这么一块平台, 大家都要上, 那怎么办呢? 那就需要我们这些人, ( 进行) 所谓的“包装”, 包括帮助策划、参与作曲、编剧伴奏, 然后吸收一些好的东西。因为绍兴营养比较丰富, 绍兴有所谓“五大曲种、五大剧种”, 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 绍兴批下来有十个, 是全国除北京外五百多个城市中数量最多的。这是我参加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估委员会得到的一个信息。那就是表明我们绍兴的营养特别丰富。像莲花落本来“一穷二白”, 就应该把兄弟曲种的艺术都吸收过来。这一点莲花落有优势,它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清规戒律,没有什么固步自封, 也没有什么不敢越雷池一步。像其他老剧种, 框框条条很多。我们莲花落没有什么祖宗, 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 我和胡兆海两个人就是祖宗, 我们最老了。我们这一代一穷二白, 敢做敢闯, 赋予莲花落新的生命力。像越剧, 吸收了绍剧、京剧的很多东西,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 莲花落为什么不能吸收呢? 我们就拼命地吸收, 到现在为止我们莲花落已经有几十个品种。而且我们搞了两场莲花落交响乐, 我们用莲花落写的歌曲蝉联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中国儿童音乐比赛金奖, 它是基调用莲花落的。现在如果你们去绍兴的大街小巷坐公交车, 都能经常听到一首歌歌颂绍兴, 这首歌是我写的, 就是莲花落的曲调用普通话来唱, 但是是一首歌曲。我们就是想尽办法把它普及。
. J5 p7 ^. u4 p' h- L3 U5 V& a
0 [/ J0 ^; e2 e. w
+ T: Q9 P( T7 i) u# t0 U; q; R- Q    胡兆海(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曲协顾问、绍兴莲花落表演艺术家):
/ o  Z4 u4 A: R; r9 _$ K. I( Q       莲花落是一层一层发展的, 在1970 年是《三根扁担》, 如果没有提高, 停留在原来基础上, 那就没有发展, 也肯定不会得奖了。没有改进、没有创新是不行的。原来的老式莲花落曲调很古板, 就算情节很紧张也有很多缺陷。所以我们从1970 年开始就不断改进, 把原来拖泥带水的东西去掉。我自己呢也喜欢革新的, 我们在情节、曲调上都有所改革, 作了不少尝试。从70 年代到80 年代、90 年代, 莲花落在逐步地创新, 逐步地改进。1982 年《回娘家》得了全国一等奖以后, 1987 年的首届中国艺术节, 省里领导也很重视, 一定要叫我们参加。因为1982 年的时候我们报了两个节目,《回娘家》和《上门》,《上门》这个本子我也觉得很好的, 所以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我就把这个本子改成《姑娘上门》, 原来本子是1978 年写的, 已经好多年了, 我作了较大改动, 以适应新的时期( 需要) 。我们到省里面集中, 有好几个剧团, 省里领导看了我的剧本, 听了我们的演唱,指出了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 我再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这样才去参加首届全国艺术节的演出。在艺术节的节目单上, 我们的节目排在刘兰芳后面, 我压力比较大。节目单( 顺序) 是不能改变的, 我一看我们前面是刘兰芳, 那时她在北京已经很出名了, 而我们的莲花落是绍兴话, 北京人这个土话是不大懂的。所以我临时又加了几句唱词。因为曲艺一定要上场之后三、五分钟之内和观众沟通, 或者让他们笑, 或者让他们感兴趣, 再继续唱戏, 这是很多年以来绍兴戏剧的经验, 在首都北京剧场这么正规的节目中我也要加上几句话说说。我一上台就说:我们绍兴有一句话“天不怕, 地不怕, 就怕绍兴人说普通话”, 绍兴话与普通话差得太远, 譬如“没有”这个词, 发音就很不同, 但是你们听听我们的曲调也好。反正我就说了这个意思, 下面气氛也好了, 那我就演出了。那么这个节目一演出以后呢,当时《人民日报》的记者来采访我,也登了我们绍兴莲花落演出的情况。这是1987 年。
+ \! F: L$ g3 g, V5 ?8 R : n8 H. Y: p% D* m- S
     到了1990 年, 我们组织排了一个节目, 用绍兴地方戏曲的, 代表浙江省曲艺家去深圳慰问演出。当时新华社驻香港分社( 副) 社长张浚生, 他夫人是诸暨人, 他们两个人特地从香港赶过来看我们演出。当时我演出的节目是《回娘家》, 但不是17 分钟的那个, 是恢复到一个小时左右的老的《回娘家》。演出完后, 张浚生和他夫人上来跟我来合影, 他说他在杭州很多年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演出, 这是第一次。他夫人是诸暨人, 那是听得越加亲切了。这是1990 年。 / L9 X  Z8 ^  K2 i& m! B( T9 \; z
0 O8 G4 G8 ]! G$ T9 G) ^+ A6 t  F
     1991 年的时候, 我排了一支节目《一夜夫妻》, 过了几天以后到萧山去演出, 一个剧场的经理向我提出:“胡兆海同志, 你的演唱听听也很好, 但是和录音带里一对照,喉咙还是不一样。”我七十年代唱的《三根扁担》、《团结渠》、《常青指路》, 磁带他都有, 那时唱的是D调, 也是我一生当中唱莲花落最高的调子, 因为那时出样板戏, 一定要调子唱得高。1986 年出去表演,唱的《回娘家》是用C 调, 到1990年代现场听听也听不大出来, 但是录音是录下的, 一对照以前果然不一样, 调子降低了, 喉咙差了。我以前演出一个晚上一个人要唱两个多小时。我记得1986 年去萧山人民剧院演出, 每晚不停地演出, 要演33 天, 有时剧场里还要加演。经过这位经理提出后, 我觉得以后不大好唱下去了, 一者是要败场子,二者呢对不起观众。我想莲花落这一个剧种, 靠我一个人唱是不够的, 一定要培养接班人, 培养后一代。当时我想呢要办一个学校, 为什么我们莲花落唱这么多年来在戏曲里不出挑呢, 我想主要是这么多莲花落演员都是自己唱唱, 没有经过正规化的训练。莲花落一定要后继有人, 一要有戏, 二要有人, 有了好的演员也要有好的剧本, 才能使这个剧种开放在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里。0 J0 {# ]$ s; \( L# a
) q+ \% b4 V/ x" c4 a

0 ^5 R# J- i8 Y  b$ C    倪齐全(国家一级演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绍兴县文化馆馆长):
4 }. J: H& f0 y        我们现在农村里普遍唱的莲花落因为没有字幕、没有剧本, 你观众外出一下, 回来再听, 这个情节接得上去的, 这是以前程式化的东西。现在观众群高、低文化层次的都有, 农民有, 大学生也有,大家喜欢节奏快的, 这个创作起来就很有难度很繁琐的。我们1986年就得过大奖, 创作起点高, 对自己的要求也就严格, 希望在全国性获得大奖。如今莲花落在全国都有影响, 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现在的环境也比较好, 适合事业发展, 人也好, 领导对莲花落比较重视, 观众也抬、捧我们。这样的情况下莲花落发展、壮大。现在我们的表演方式跟以前的表演方式有所不同, 掺进了很多现代的东西, 叫做“加入现代元素, 吸引现代观众”。我们借鉴评弹、相声、小品等表现手段, 来创新莲花落。第一个是在表演形式创新, 我们从过去的一人独唱发展为多人合唱, 男女搭唱。第二个是内容创新。我们以前唱传统戏, 虽然还有一部分观众喜欢, 但毕竟脱离生活比较远, 大家真正顶喜欢的是发生在老百姓自己身边的故事, 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用艺术的手段把它表现出来, 与老百姓有共鸣。第三个是市场创新。最早莲花落上台表演是1920 年, 在农村表演。我们为争取更多的观众, 积极参加综合性文艺汇演。1980 年代以来, 绍兴的各种文艺晚会都有莲花落参加表演, 5 分钟、10 分钟的小节目, 这样既扩大了莲花落的受众面, 又会引起了领导的重视。所以说从农村到“大场”、上电视台, 这是一个创新。中央电视台11 频道我本人就已经有4 个节目了。我到江苏连云港去录节目, 中央电视台《曲苑杂谈》的节目主持人汪文华说:“倪老师, 你用普通话唱。”我说:“普通话唱没有味道。”我又说:“汪老师, 我的普通话实在不行, 还是说绍兴话好。”但是后来我到南昌去, 到河南去,我也用一点普通话,“绍普”总比绍兴话能多听懂一些。这样一说, 我的普通话也有进步了。现在到农村去唱, 来听的很多是外地人, 如果不讲普通话, 只讲绍兴话, 他们听不懂的。所以我们在语言上也进行创新。这都是为了迎合各种品位的观众。对绍兴本地人我们还是唱绍兴话。现在绍兴莲花落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感到压力很大。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它, 进一步发扬光大, 作为我们搞莲花落艺术的人, 我们压力很大, 担子更重。这要靠我们传承下去, 演员要靠我们培养。接下去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传承、如何保护、如何培养新的继承演员。今年胡兆海和我58 岁, 汪嘉宝比我们大一岁, 59岁。虽然年纪轻的也有一些人, 但到现在为止, 要达到我们这一代的水平还要一个过程。他们表演上的张力还没有, 这需要我们带, 需要不断提高。我本人是无师自通, 有天赋, 有兴趣。莲花落到我们这一代, 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它这个东西, 表演上要精到, 要有一定的成绩, 是比较难的。但是说简单也简单, 它唱得比较简单, 是“起—平—落”结构, 开头是唱, 中间是平板, 最后是落调。这是以前的程序,我们这一代对它有所改进, 不守一定的程序。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发表于 2012-8-21 00:24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6-8 13:43 | 只看该作者
三位绍兴莲花落界的顶级泰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欢迎光临

QQ|手机版|小黑屋|无图版|绍兴莲花落 ( 浙ICP备15015266号-1  PR查询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270号

GMT+8, 2024-4-27 08:30 , Processed in 0.153289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