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谈戏论艺 > 名家论艺

关于《红袄军》

时间:2014-11-29 15:27:35  来源:原创  作者:红枫

 UQa合作·静安——越剧戚毕流派艺术

将《杨妙真》历史写成越剧本是三年前之事矣。久久没动笔,其理由:资料不充实,构思未成熟。我所以喜爱这个题材;因越剧舞台上反映农民起义的英雄形象不多。主题尚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意义。
杨妙真是南宋时活动在山东的一支红袄军的首领。与丈夫李全一起在莒、青、潍州等一带抗金杀敌,由于这种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是代表着广大人民利益的,所以她们的英雄行为曾得到了当时人民热烈拥护。
为了创作这个戏,我与李卓云(该剧导演)特地从上海到青岛转莒县(旧日莒州)在当地文化馆馆长卢兼三同志陪同下,翻越十多座山头,跨过无数条河床,至马髫山作了实地观察和采访。距今七百余年,而问起红袄军,农民们仍能滔滔不绝地向你说出不少有关杨姑姑与李全王的故事。在险峻的马髻山周围至今还保留着很多遗迹与地名。如点将台、王城、四关埠、铃铛口、老营等古址犹存。一块摩崖刻石上还书着“杨四娘子此山下寨”八个字,据说为杨妙真亲笔所写。可见当时杨妙真所领导的红袄军气势之雄伟、范围之广大、影响之深远。
    在《宋史》(卷476—477李全传),《金史》(卷120仆散安真传),元史(卷260李全传),宋史纪事本末(卷87李全之乱),《续资治通鉴》(卷140李全条),齐东野语,(卷9李全条)等史料中均有她俩的记载,尽管这些记叙出于封建仕大夫之手,加以诬蔑歪曲,把他们称为盗贼,流寇,叛臣。然透过这些记载,仍不难找到红袄军的正义一面和他们强大力量,以及可歌可泣的伟功勋迹。
    红袄军所处的历史时期是极错综复杂的。可以说历史上所有的农民革命都不曾有过这样的复杂情况。自北宋灭亡后(112年)徽钦北徒,康王逃至临安,建立了南宋,与女真以淮河为界,北为金国。女真是个粗蛮落后的民族,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对汉人加强政治上压迫,经济上剥削。后因蒙古人兴起,不断南侵,金国眼见领土缩小,一面妄想跨过淮河,侵吞南宋。另一方面对中原汉人加深压迫。加重剥削。当时山东几经战火,赤地千里,耕猎皆废,贪悴饥瘦,已是民不聊生,更加上金人残酷迫害和重重苛捐激怒了汉族人民纷纷揭竿而起,红袄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形成的。这支强大的抗金力量,曾夺回过十二省中原失地。金国派遣仆散安贞率领最精锐的花帽也镇压不住。由于红袄军的声势日益壮大,不但使金国感到辣手,也引起了南宋的关注,接着,宋、金、元都先后采用了招抚的手段来收买红袄军,一为增强声势,二可监视他们,进而达到瓦解、分化、消灭的目的。杨妙真与李全处在这样的环境底下,何去何从?思想是极其复杂的。“愿作江淮鬼,不作金国臣”对金国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蒙古人是杀害李全一家的刽子手与仇人。当然不肯相处,最后决定投归南宋。谁知南宋的毒辣手段不下于金、元,他们害怕杨妙真与李全深得民心,将来必成朝廷后患,便进行了一系列的分化,挑拨杀害等卑鄙手段,待李全识破阴谋,红袄军已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后来,李全又投了元,他的儿子李埴也作过很长时期的元朝官。
作为戏曲剧本,当然不可能把红袄军纵横60多年,半个多世纪的全部历史包罗万象地描述进去,也不可能给某些人物作全面的鉴定。(不同的历史时期才产生不同的思想行为)。它受到主题与演出时间的限制。越剧本企图集中归宋这段事件上去写,通过杨妙真与李全对归宋的不同看法,批判李全的错误决策,歌颂杨妙真正确路线。李全出生农家,作过屠夫,贩过牛马,在女真的疯狂迫害下,走上反金道路是与他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分不开的,他亲身经历和亲眼见到金兵的屠杀掠夺,因此在抗金这点上他是坚决的,对祖国,对人民立过不少功劳。至于归宋故然由他种种客观原因所造成(如李全之正统观念,军中粮饷缺乏等),但更主要的是他思想上认为异族侵略才是敌人而对南宋朝廷却寄托着幻想,以为同是汉人,共为抗金,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中所说,任何历史时期任何民族斗争,不同的阶级立场会作出不同的对待态度,也就是说对民族斗争问题上也有阶级性,显然,李全是看不清这一点)。李全归宋后,仍顽强地抗金,若南宋朝廷不存歹心,李全是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族英雄,然事实是不可能,统治阶级怎能对农民革命力量会不存戒心呢。有些人认为当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阶级矛盾就会缓和,但应该看清这种缓和只不过是暂时的,表面的。不等于消除,有时也可能会发展到更厉害。往往由于这种观念上的疏忽,而对阶级敌人放弃了斗争,甚至于和平共处,使革命力量遭受了损失,通过李全的教训不是很值得警惕吗?杨妙真这个人物,在历史中她是与李全一起归到南宋来的。关于她的记载并不多,但有以下几点可以看出她与李全在某些问题上观点是不一致的。一、有一次南宋皇室派一官员到马髻山来联络,杨妙真竞以胄甲出迎,恼怒了官吏,由此可见她对南宋朝廷是不放在眼里的,而且敢于向宋室显示自己的威严。二、王仙杀了宋使,事给李全知,恐获罪于宋,定欲立斩王仙,杨妙真曾加以阻止(当地农民至今对李全斩王仙事表示惋惜与怨愤,说李全王不该杀自己人)。从这一点杨妙真是懂得谁亲谁仇。三、归宋后,朝廷派刺客谋杀杨妙真,更说明了她人归心不归,存背叛意,南宋明不能取她,便进行暗地谋杀。以图拔除眼中之钉。根据以上这些具体事件分析,杨妙真对南宋的态度恰恰是李全的另一面。这些都是可以作为歌颂杨妙真的历史依据。越剧本对杨妙真这一英雄形象塑造是有所提高,发扬的。一方面写出她坚决抗金,另一方面也想写出她反对南宋朝廷,她痛恨那种贪生怕死,苟安求和,没有民族骨气的无耻之辈。同时,她也怀疑南宋招抚红袄军的动机,因此,当李全接受了招抚而她却坚持不愿归宋,并力谏李全。这样刻划描写杨妙真,是为了使主题更显明。真实的史料记载较多,较散,可供为戏剧素材的尽数百字。更是缺少戏剧结构必须具备的贯穿线。所以在构成这个戏的提纲时,作了必要的舍取增删予以集中。从人物到情节,好多地方是虚构的(如双使下诏,毒害李全等以及马二英、马大杰、周允、赛马音等人物)。并采用了某些不见于历史记载的民间传说(夫妻比武,斩王仙等)。于是这个剧本,可称之为新历史戏,也可以叫它民间传说剧。
剧本暂名为《红袄双枪》。戏从“抗金兵、双枪会战地”开始,到“金山钟,一梦惊李全”告终。全剧连序幕在内共八场。以抗金为背景,归宋为事件与杨妙真与李全的统治阶级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态度。场后所注,系摘自史书,说明剧本中某些情况的出处,供作参考,采用时按剧本需要,有些已作改动。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毕春芳
毕春芳
戚雅仙
戚雅仙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