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绍兴莲花落 首页 文章 名家 查看内容

黄宪高——滑稽越剧的鼻祖

2016-7-23 15:1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801| 评论: 0|原作者: 黄吉祥|来自: 《浙江工人日报》

摘要: 黄宪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独脚戏的浙江省代表性传承人,他更是风靡一时的滑稽越剧的创始人。   30年前,由他创立的滑稽越剧深受百姓喜爱。当时,在杭州、宁波、绍兴一带的城市乡村,滑稽 ...
323-5_view_b.jpg

323-4_view_b.jpg

323-3_view_b.jpg

323-2_view_b.jpg

323-1_view_b.jpg

  黄宪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独脚戏的浙江省代表性传承人,他更是风靡一时的滑稽越剧的创始人。
  30年前,由他创立的滑稽越剧深受百姓喜爱。当时,在杭州、宁波、绍兴一带的城市乡村,滑稽越剧音带是各家音像店里的抢手货,大有压倒港台流行歌曲之势。黄宪高成了众多越剧戏迷心目中的偶像。滑稽越剧,也成了黄宪高的代名词。

  “你爷爷死了不让我听戏,下次我爷爷死了也不给你听”
  黄宪高是土生土长的绍兴人。绍兴是著名的戏曲之乡,高亢激越的绍兴大班、婉约柔美的越剧,一直伴随着黄宪高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过去绍兴有这样的习俗,凡家里有人过世,都要请一班道士先生来唱戏。每到那个时候,个子没比桌子高多少的黄宪高就远远地站在一旁,听得如痴如醉。有时壮壮胆子也会走近去听,却被人一把推了出来。黄宪高因为太小不懂事,听说人家是爷爷去世才请人来唱的,便有些不服气:“你爷爷死了不让我听戏,下次我爷爷死了也不给你听。”
  黄宪高爱戏爱得入了迷,听得多了,便也开始咿咿呀呀学着唱。清唱还不过瘾,想自己拉胡琴伴奏,于是拿出6角压岁钱去买来一把二胡,每天在家里不停地拉呀拉。那声音比杀鸡还难听,父亲听得心烦,一把将二胡扔到街上。黄宪高一声不响赶紧把它捡回家里,不一会又忍不住拉了起来……

  “小鬼头一只喉咙倒是勿错”
  由于家庭生活条件所迫,初中毕业后,黄宪高就想参加工作。他有个同学在桐庐滑稽剧团拉二胡,动员黄宪高去考他们团。黄宪高虽不懂什么叫滑稽,只知道是演戏,就去了。
  到了考场,主考官看了看他的长相,感觉与帅、怪、坏一点不搭边,便冷冷地问:“侬上海话会讲伐?”
  “我只会讲绍兴话。”
  “夜夜游会唱伐?”
  “不会。”
  “紫竹调会唱伐?”
  “不会。”
  主考官皱起了眉头:什么都不会,来考什么滑稽剧团?
  “那你会什么?”
  “我会唱绍兴大班。”
  “你唱几句我听听。”考官给了他最后的机会。
  黄宪高认真唱完一段绍剧,考官点了点头:“小鬼头一只喉咙倒是勿错。”接着,又让黄宪高即兴演了一段小品,最后总算勉强过关,16岁的黄宪高从此开始了他的舞台生涯。

  “肚子里货色多了,嘴上的功夫好了,上台的机会也就多了”
  黄宪高刚进剧团那几年,学戏学得很苦。他的启蒙老师是滑稽名家杨华生,唱做俱佳,由他主演的《七十二家房客》、《苏州两公差》等滑稽戏让黄宪高百看不厌,并从中学到了不少表演滑稽戏的基本功。在潜心学戏的同时,黄宪高还忙里偷闲学会了琵琶、三弦、二胡等乐器,慢慢地从后台走到了前台。
  1961年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桐庐滑稽剧团日子很难过,并到了杭州滑稽剧团。到杭州后,黄宪高知道自己的形象和基本功都不如别人,所以他加倍努力,很快就学会了上海话、宁波话、苏州话等方言;还学会了沪剧、评弹、锡剧等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由于勤奋好学,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渐渐地,黄宪高“肚子里货色多了,嘴上的功夫好了,上台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独脚戏、上海说唱、小热昏、莲花落等等,什么都能演。

  越剧人物来回穿越,“笑果”很好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黄宪高在电台里听到一段上海滑稽名家王双庆、陆梅瑛表演的独脚戏《各派越剧》,觉得很有意思,心想自己嗓音条件不比他们差,男调女腔都能唱,也会各种流派唱腔,何不也编一出类似的节目呢?
  几天后,黄宪高写了一出独脚戏《滑稽送凤冠》。演出后效果不错,很受观众欢迎。后来,黄宪高在一次文代会上听了《人民日报》副刊总编谈到“意识流”、“荒诞派”等外国文学流派,很受启发,“我的滑稽独脚戏是不是也可以走这条路?”念头一出,他立即边演边改,不断增加内容,加入了越剧ABC、三杯酒、问紫鹃等新编段子,让不同戏里的人物穿越在一个节目里,把悲剧喜剧化,笑料越来越多,唱腔越来越丰富成熟,“笑果”也越来越好。后来,黄宪高干脆把《滑稽送凤冠》改名为《越剧改革家》。《越剧改革家》先后在江浙沪闽等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媒体对这个节目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风头直盖港台流行歌曲
  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宪高有意无意地跟音带出版社的人说,滑稽越剧你们要不要?当时他们不知道滑稽越剧是个什么东西,让黄宪高先送本子过来审一下。黄宪高说看本子没感觉的,就当场清唱了一段。这种全新的说唱形式让出版社的人耳目一新,被逗得笑声不断,当即拍板,出。
  没过多久,黄宪高的第一盘滑稽越剧音带《滑稽越剧哈哈笑》正式出版。
  磁带发行后,黄宪高心里没底,不知道听众会有什么反响,自己也不敢去问。有一次,黄宪高去上虞章镇演出,早上起来听到有人在放自己的录音,但声音严重失真。黄宪高上前去问,对方说,这磁带太俏买不到,他是托朋友从另外朋友那里翻录来的,自己也不知道已经翻了多少次了。
  听到这个消息,黄宪高暗自开心,看来自己的《滑稽越剧》还是有听众喜欢的。从此,黄宪高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创作了《方卿见姑》、《僧尼会》、《马屁精》、《笑了还要笑》、《王老虎抢亲》等20多个滑稽越剧作品。
  由于市场火爆,除了省内的音像出版社,上海、江苏等外地音像出版单位也纷纷邀请黄宪高录制出版《滑稽越剧》音像制品,曾创下了当时磁带发行量之最,一时风光无两,风头直盖港台流行歌曲。

  “越剧改革”之路一波三折
  那些年,《越剧改革家》虽然在上海、杭州、绍兴等地久演不衰,得到了当时省委宣传部孙家贤部长的肯定,但同时也受到一些非议。
  有一次,黄宪高去外地演出的第二天,剧团领导对黄宪高说,今晚《越剧改革家》不要再演了。黄宪高问为什么?剧团领导说,当地宣传部领导有意见,他们说越剧能这样改吗?简直是胡闹!黄宪高说自己演的是滑稽,不是传统的越剧,再说省委宣传部都肯定了,不会有事的。结果晚上照演,效果仍是出奇地好。
  正当黄宪高满怀激情创作、表演《滑稽越剧》渐入佳境时,音像出版社打来电话,告诉他出事了。一听出事,黄宪高就像当头挨了一棒,吓得不轻。等赶到出版社才知道,有人写信把他给告了。原来,滑稽越剧《方卿见姑》里面有这样一段唱词:“方卿若有高官做,聋朋会得听电话;方卿若有高官做,哑子会唱流行歌;方卿若有高官做,跷脚会跳迪斯科;方卿若有高官做,瞎子会开摩托车,一定要闯祸!”一家福利工厂的残疾人朋友说这是在挖苦讽刺他们,一定要给他们一个说法,否则就要告到北京去。出版社的同志很着急,让黄宪高赶紧去“灭火”。黄宪高也很害怕,担心去了后会被对方围起来打一顿。他经过思考最后决定,还是先写封信去,态度诚恳一点,向他们道个歉,虚心接受批评,说自己只是追求噱头,主观上没有考虑到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伤害,今后一定会改正。
  没过多久,黄宪高接到了那家福利工厂厂长的回信,他们没想到黄宪高会写信去认错,说厂里职工都很喜欢听黄宪高的节目,只是听到这一段时心里会不舒服。还说如果有机会,想请黄宪高去厂里演出。黄宪高看到回信,如释重负,这场风波就此平息。这件事给了黄宪高提了一个醒,搞创作必须要多考虑听众的感受。

  滑稽越剧何去何从?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滑稽越剧一直伴随黄宪高从中年步入到老年,曾经辉煌的《滑稽越剧哈哈笑》也慢慢地淡出了舞台,当年的经典已成了老一代戏迷心中的记忆。
  黄宪高有时在街上会被路人认出来,听到对方激动地说:“黄老师,我爷爷当年很喜欢听你的滑稽越剧。”黄宪高问:“你爷爷今年几岁?”“已经死了好多年了。”每当听到这样的回答,黄宪高就一脸的沉重。他知道,《滑稽越剧哈哈笑》的第一代听众,大多数都比他自己还年长。
  说到传承,黄宪高认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鲜的事物在不断地涌现出来,旧的东西也总会被慢慢遗忘,这是自然规律,只能顺其自然。滑稽越剧也一样,曾经流行过,但你不能指望它永远流行,如果几十年后还有人记得曾经有滑稽越剧这样一种曲艺形式,也就够了。
  黄宪高说,滑稽越剧的传承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首先要有人喜欢,不喜欢是不能强求的。当年陈云同志提出“出人出书走正路”,这永远是曲艺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曲艺工作的前进方向。传承滑稽越剧,一要有人,二要有作品,三要传播正能量。有优秀的演员表演优秀的作品,就不怕没有观众。“搞创作表演,贵在创新,要做到俗中带雅,雅俗共赏,寓教于乐,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黄宪高对滑稽越剧传承寄予厚望。
  其实,“顺其自然”、“传播正能量”、“贵在创新”,这也正是当年黄宪高开创滑稽越剧这种越剧新形式,并大受群众欢迎的关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QQ|手机版|小黑屋|无图版|绍兴莲花落 ( 浙ICP备15015266号-1  PR查询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270号

GMT+8, 2024-3-28 23:10 , Processed in 0.09474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