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59|回复: 0

一曲义薄云天亲切感人的赞歌——评绍兴莲花落电视片《英雄三下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0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赵小兵
  首先,我们要感谢县政协和县文广局、文化发展中心、电视台等单位组织创作、拍摄刚才大家观看的绍兴莲花落电视片《英雄三下跪》。也要感谢这部作品的编剧、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的智慧劳动。是他们的创意组织和精彩演绎,使我们在举国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社会背景下,有幸获得闪耀着革命传统光华的思想启迪和艺术享受。
  四天前,王云根先生送来刚刻录的《英雄三下跪》碟片,既让我先睹为快,又要我“先睹有责”,也就是看了要说点感受。他的态度诚恳谦虚,说多听听观众的意见,有利于今后的艺术创作。
  说来实在忐忑,对一部历史题材莲花落艺术作品的评价,论思想内容,在座的有许多资深的文史研究专家;论艺术特色,则有许多地方曲艺创作和表演的行家;而我却是两边都够不着,是一名只会“看热闹”的看客而已。下面,仅以一名普通观众的视角,谈点“看热闹”的外行想法。
  一、乡土素材的选择运用,使厚重的历史创作题材充满了真实亲切的人文情怀
  一百年前的10月10日,武昌城头的枪声,使外表华丽秀美、内里腐败透顶的满清帝国大厦轰然坍塌。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华民族的民主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绍兴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蔡元培、徐锡麟、秋瑾、陶成章、邵力子、王金发、朱庆澜等一大批先觉志士在这场划时代的伟大民主主义革命中,担当了决策者、组织者、先行者的角色。特别是绍兴作为辛亥革命三大团体之一的光复会的大本营,众多绍兴籍人士聚集在光复会及其组建的光复军麾下,投身于“光复汉族、大振国权”的英勇斗争。1907年7月,皖浙起义失败,徐锡麟在安庆壮烈牺牲,秋瑾在绍兴凛然就义,一大批参加起义的忠勇之士为免遭清政府缉捕被迫转入地下,以图保存革命力量,重整旗鼓,东山再起。《英雄三下跪》穿越百年,其故事演绎的背景,便是这一时期壮怀激烈、血雨腥风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生活形态。
  辛亥革命不仅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产生了嬗变时代的巨大作用,它那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斗争历程,众多革命志士为国家民族的未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情操和不朽功绩,更是一笔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和一座文学艺术创作资源的富矿。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用文艺的表现形式来纪念我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及其产生的历史意义,追怀革命先驱的功德事迹,以激发后人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热情,不仅是政府作为的题中之义,更是文艺工作者的应担之责。而用绍兴莲花落这一表演形式相对简约、艺术框架承载力相对单薄的地方曲艺来表现这样博大厚重的历史题材,或会显得“不堪重负”。要实现绍兴莲花落就辛亥革命题材的创作意图,则需要对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找到一个合适的节点。所谓合适,就是既要适宜于莲花落的表现形式,也要尽可能的满足本土观众的情感共鸣及艺术审美的需求。《英雄三下跪》的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选择了以王秉璋为故事主人公的乡土文化素材,作为作品题材的核心内容。
  王秉璋,字伯常,我县杨汛桥仁里王村人。《绍兴市志》光复会人物卷中列有其生平简介,我曾在编《越文化研究通信》时编发一篇他的孙子王新华回忆文章《我的爷爷王秉璋》。王秉璋出身富家子弟,早年参加光复会,追随徐锡麟、秋瑾等,投入反清运动。辛亥革命时参加光复南京之役,后参加反袁斗争,在宁波随蒋尊簋谋独立,因事败被官府杀害。《英雄三下跪》作者以王秉璋为作品主人公,并以他武昌起义前夕从事光复斗争时在家乡的一段经历为主干情节构成故事框架,又以他这段经历的发生地仁里王村为场景,来展开故事情节。这种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选择本土真实人物、真实事件和真实地域环境为素材的创作构想,不仅使作品因内容本质的真实而增强了艺术真实的魅力,而且给作品注入了“乡里乡亲”和家乡地物风貌等“故土情节”因素,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中折射出的亲切可信的人文情怀,拉近了与本土观众的情感距离。可以想见,不光是故事发生地杨汛桥一带的观众,就是绝大多数绍兴人,在观看了这部电视片后,必然会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倍感亲切,也必然会对自己家乡有王秉璋这样一位辛亥英雄而自豪,而感佩,而振奋。
  应该说,王秉璋的革命生涯和功绩,不仅仅属于一乡一隅,它早已融入了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和史册。但绍兴县杨汛桥仁里王村出了王秉璋这位辛亥英雄,并在家乡留下他革命斗争的史料和故事,则属于本乡本土的文化遗产,对仁里王村来说,是这个村特有的村落文化。选择和运用村落文化中的乡土素材,来构思辛亥革命这一历史题材的地方曲艺作品,因乡土素材蕴含的强烈的地域亲近感,使创作有了准确的切入口,也使厚重的历史题材不再显得难以把握和驾驭。《英雄三下跪》如此选择运用故事素材的思维和方法,不仅拓展了其创作的艺术空间,也为运用村落文化繁荣地方文艺创作,提供了范例和启示。
  二、以“看似平坦却奇崛”创作手法,逐层推进矛盾冲突,揭示了弘扬大德大义的思想主题
  《英雄三下跪》叙事情节并不复杂,刚才大家看了片子,或许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但作品运用“看似平坦却奇崛”和戏剧矛盾的创作手法,将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演绎得颇为精彩,并由此表达了作品鲜明的思想主题。
  我们应该欣赏作品开头的情节设置。月黑风高之夜,一支队伍悄然行进在山村小道。一阵狗吠,惊醒村中一位老人。老人马上叫醒睡梦中的孙儿,嘱咐他跟踪这支来历不明的队伍,打探情由……这样的情节展现,不仅增强了场景的神秘气氛,给观众带来故事悬念产生的吸引力。这支队伍为何深夜穿村而过?八旬老翁为何一闻狗叫便披衣观望继而又让孙儿跟踪打探?而且为显示当时革命力量与官府相互搏杀的险恶环境,作了情节铺垫。
  当然,更值得欣赏的,则是作品通过矛盾冲突揭示的思想主题。任何一个戏曲作品,都需要运用矛盾冲突来推进剧情。《英雄三下跪》也同样如此。该片的戏剧矛盾冲突,发生在王秉璋和本家族长王思宁之间。冲突的焦点,可概括为两个字:德和义。而矛盾冲突的发生和推进,则主要通过王秉璋三次下跪的情节脉络来铺排实现。
  王秉璋三次下跪均发生在村中王家祠堂。第一次,是族长王思宁早已听到王秉璋参加光复会反清斗争的传闻,也知道他带领的这支队伍的身份,为考验他是否道出真情而命他面对祖宗跪下。第二次,当族长在王秉璋“任何一个有识之士,要么参加革命党,要么同情革命党,两者必居其一,秉璋我等岂能例外”的表白中,证实了眼前这个本族后生参加乱党的传闻,一时怒从心生,命王秉璋再次跪下。这两次下跪过程,王秉璋与族长发生了第一次矛盾冲突。特别是王秉璋第二次下跪后,族长与他分别以大段唱词,表达各自的道德评判观念和立德主张。族长历数先贤辈出的辉煌家族史实,申明家族荣誉的主要内涵特征是“社稷为重行事正,从未出过一反党”,指责王秉璋“对抗朝廷大不当”,将其斥之为愧对家族祖先的“不孝子孙”。同时命他“解散队伍,放弃与朝廷对抗。”从族长的表白中,可知他信奉的家族道德标准是忠于朝廷,安分守己,任何违抗官府的行为,均被视作大逆不道。而对德高望重族长的训斥,王秉璋作了言词真挚恳切的辩白。在对历代家族先贤表示敬重之情后,他话锋一转:“怎奈是,此一时彼一时,乱世盛世是两重天”,阐述了“大清朝这座腐朽至极的危楼,只有将其拆除,再造一栋新楼,方可解救民众于水火,挽社会危难于狂澜”的时局态势,表明自己“参加革命党,不使祖宗大人丢脸面”的坚定信念。王秉璋的辩白,彰显他的政治道德评判的价值观,已突破了“朝廷至上君为先”这一封建理念和狭隘家族荣誉观的束缚,确立并奉行的是“天下太平、国运昌盛、百姓安康”的民主信仰。他与族长之间的矛盾冲突,实质上是国家名族利益为重的民主道德与朝廷至上封建传统道德的激烈碰撞。而前者的立德思想,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宗旨精神。即使到了今天,它闪耀着的民主主义光芒,为完成民主与科学的现代社会塑造,依然具有不可小看的现实意义。
  王秉璋第三次下跪发生于他与族长再次的矛盾冲突过程中。
  当王秉璋向族长讲明带队进村实为躲避官府追捕的情由,并告之将在村边土地庙隐居数月的打算,族长却坚持要他带着队伍当天离村。族长的理由是“你刚进村我就知道,走漏消息蛮便当。一旦官府来搜捕,不仅你秉璋命要丧,株连九族祸崇大,结果肯定是血洗山庄。”王秉璋听后,猛然醒悟,想到自己只考虑到老家避难,却忽视了会因此连累父老乡亲横遭祸殃。他为自己的思谋不周而深深自责,便第三次在祖宗面前下跪,在发过“绝不祸害乡亲”的誓言之后,便匆匆离开祠堂而去。
  这一矛盾冲突其外在表现为王秉璋及其弟兄们在村里“留”还是“走”,而内在的本质意义,则是王秉璋肩上担的革命道义与乡亲情义因外部环境制约产生的利益冲突。正是因为王秉璋深谙民主革命的宗旨与民众利益一致性的道理,当自己的行为将给家乡父老带来祸患时,便毅然将权衡利害的法码移向了乡亲情义。王秉璋这一“走”的选择,表现出一位民主主义革命者保护大众利益,勇于自我牺牲的义肝侠胆和高风亮节。这种品质情操,对于后人的道德文明,无疑具有激励奋进的楷模教义。
  而使这一矛盾冲突峰回路转的情节,是族长的一个巧妙运筹。经他提议和安排,王秉璋和他的一帮铁血弟兄,被安置到延寿寺以武僧身份隐居。这样,既保护了村中族民,又让革命志士有了安身之处。族长从开始指责王秉璋反抗朝廷为大逆不道,到后来妥善安置革命志士,表现出了以族长为代表的劳动大众心地善良和深明大义的品质。也正是由于族长的善良和仁义,作出两全其美的运筹之举,使作品中曾经发生矛盾冲突的革命道义和乡亲情义达到了完美统一。
  三、具有创新意味的艺术处理,提升了作品的审美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作为一部绍兴莲花落电视片,是由多种文艺表现形式融合而成的艺术作品。除了属于文学范畴的脚本创作,还有音乐作曲、舞台表演、场景拍摄,更有掌控整体表达效果的导演和制作处理。《英雄三下跪》除文学脚本外的艺术处理,也都富有创新意味,提升了作品的审美品位,使之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各位刚才在观看时,或许会感觉到这部片子的音乐与传统莲花落曲调相比,有着它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我在第一次欣赏这个片子时也有这样的感觉,只是自己五音不全,说不清其中的奥妙。为此,特向这部片子的作曲罗小令作了讨教。
  据罗小令介绍,片子的开始曲吸收了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马塞曲》音乐元素作为基调,并将这基本旋律贯穿于整个片子的音乐处理。之所以如此创作处理,罗小令强调了他的观点,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对一部以歌颂辛亥革命英雄为题材的莲花落电视艺术作品,音乐在其中发挥的渲染、烘托和引导、过渡等作用,必须具有激昂雄壮,鼓舞斗志的功能特征。而采用《马塞曲》音乐元素,正是因为这部举世闻名的经典之作“鼓舞斗志、励人奋进”的音乐内涵。而且这样处理也有利于观众对辛亥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间产生联想,以深化作品的思想主题。
  对作品的唱腔音乐,罗小令也作了曲调创新处理。据他讲,因这部片子选用女演员表演,就要突破一贯以男演员演唱莲花落的传统曲调模式,也就是根据女声演唱特点作调色变化处理。他将莲花落中的正调与反调交叉运用于不同的表现需要。比如,对情节叙述性唱腔采用传统的基本调,也就是正调;在表现人物情绪和性格特征时,采用比正调低4—5度的反调谱曲。像作品中族长的唱腔基本采用反调,这样使女声演唱的基调风格,更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也使整个唱腔更加自然流畅。
  说到唱腔,不得不提到演员的表演。作品选用女演员,我认为本身就是有创新意识的表现。虽然作品中有名有姓的3个人物都是男性,而且表现的又是厚重的历史文化题材,全部由女性反串(一角多人的串角表演是莲花落的传统模式),看似缺乏阳刚力度。但这样的角色选择,不仅突破了传统模式,给观众带来视觉新意,而且女性温柔、细腻的特性,更适合作品矛盾冲突中人物内心刻划和凄婉情节的表演。
  当然,让一位年轻的女演员来表演人物全是“大老爷们”的作品,用表演者陈祥平的话来说,是对她的一个挑战。由于作曲给予了合理的唱腔设计,降低了演员与角色反差过大的难度。但陈祥平还是对唱腔的把握下了一番苦功。据她讲,自拿到本子后,一次次试唱,一次次微调改进,这样反反复复,历时数月。同时,对情节表述和舞台动作,也三番五次地练习、揣摩,力求达到符合人物形象的表演效果。就是服装选择,也动了一番脑筋。作品中这套清末明初知识女性的服装是她分别从两处借来的。应该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刚才大家看到的片子中,演员的唱腔情感饱满,表述清晰细腻,动作恰到好处。
  最后,要对作品的导演和制作处理谈点感受。这部电视艺术片表现的是绍兴乡村真人真事。导演对表演场景,分别采用实景拍摄与空灵写意的艺术手法,村落、山野、祠堂、庙宇、石级道路等都是实景,而对整体场景的串连,则用空灵手法,强化意境处理。如片中深沉饱和的画面色调,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火焰熊熊等动漫景观,有效地渲染了当年严峻的革命斗争形势和险恶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片尾一片火焰,象征着辛亥火种,将引燃在10年后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燎原之火,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硕大的想象空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欢迎光临

QQ|手机版|小黑屋|无图版|绍兴莲花落 ( 浙ICP备15015266号-1  PR查询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270号

GMT+8, 2024-4-18 11:08 , Processed in 0.137339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