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绍兴莲花落:从“瞎子戏”到大雅之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4 20: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去绍兴,记得一定要去老戏台听一曲莲花落。 莲花落,古时叫“瞎子戏”,是盲人乞丐为了行乞而唱,宋元时期已经流行。经过历代艺人们的创新,现在莲花落日趋成熟。从“瞎子戏”到大雅之堂,绍兴莲花落有着怎样传奇的历史故事呢,我们听非遗传承人胡兆海为我们说说~
$ g7 h% S( d" x6 V8 T7 o  口述者 3 U( r$ u3 R6 ^1 P

2 g# A# G# ]% x- u% [

; J" A8 \, Q! }" d* |. y/ F  胡兆海(1949年— ),著名绍兴莲花落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历任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曲艺家协会顾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绍兴莲花落代表性传承人。! P; ?' d& `, Y- p- u0 G
  莲花落$ `8 s4 a0 Z# ?& A6 B
  亦称“莲花乐”、“莲花闹”,是绍兴地方的一种曲艺。因演唱中间有“哩哩莲花落”之类的帮唱过门,故名。据有关资料记载,莲花落在宋元时期已经流行。莲花落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故为群众喜闻乐见。
' ?- [3 k' s( o  近年来,绍兴莲花落表演、唱腔及音乐,皆有较大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绍兴莲花落的演出市场却逐渐萎缩,观众大量流失。% R, f- F  C" f# I" l  m
  2006年5月,绍兴莲花落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 N& m# p, f2 s' \. d% S

5 c. r% A- S! v0 @3 o
5 U+ Y( _/ L4 s0 p* v7 ^3 e. M
  胡兆海口述
; M/ }  W4 S3 [" u; b  莲花落我是从小就喜欢的。记得我只有十二三岁读小学的时候,因为我家旁边就是绍兴剧院,旁边还有一爿茶馆,我就经常去茶馆听由老艺人来唱的莲花落。票我是免掉的,演完后帮他们打扫卫生,这样就比较熟悉了,所以基本上每天跑去听戏。
, C* I. |0 w( k0 f. t  到13岁时绍兴曲艺团要招人,我就去考,结果因为个子长得太小,未被录取。有一个老师跟我说:“你唱得蛮好,你阿哥已经考进了,等你长到球桌高了再来。”后来到15岁的时候,绍兴第三届曲艺班招生,我就考进去了。后来曲艺班解散,我去解放公社支农。在支农过程中才知道当地的农民对莲花落是交关(很)欢喜的。
2 o8 Z, b0 N# k, ]& b; K  所以我也唱起了莲花落。在支农过程中我唱的头一支莲花落是《两只羊》。支农的知识青年和当地农民知道我会唱莲花落,慢慢地就有人来邀请我去唱了。当时不给钱的,但是大队里给我上工分。来邀请去演唱的,只要组织上同意,就可以上工分。1965年起我就在绍兴农村里唱莲花落。7 N0 ]' @" A( {5 q
  1968年开始,绍兴地区办了个“地下黑剧团学习班”,办了4个月。在“学习班”学习以后,知道我们的演出是非法的,大队干部、公社干部也都告诉过了,没有介绍信去演出是违法的。这样我们就不去演出了,从1968年到1972年,整整4年,我就安安心心在公社里干活劳动了,但心里还是想着莲花落的,这个心始终没有变。
( u: n! D( x" p& N% _  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就是进剧团。1972年的时候,我想去考剧团。结果考到上虞“连心队”,是唱越剧的,一个姓姜的局长听了我的演唱后觉得很好,欢迎我到他们剧团去。但是后来到办手续的时候,他说要招本县户口,我是外县人口,只有把户口迁到上虞,才能招到剧团里去。我想了个什么办法呢?就是“倒插”到上虞去。我托亲戚、托朋友,终于在上虞章镇找到一户人家,只有两个孤老夫妇,没有儿女的。我就“过继”到他们家,名义上给他们做儿子,4月份把户口迁到上虞。+ Y% X0 J) ]% P0 W
  我跟他们一起劳动、种田,做了3个月左右。上虞剧团来演出,我晚上去找姓姜的局长,他说现在有困难,“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有文件下来了,1972年13号令,凡是知青一律不得录用。他还把文件的复印件给我。我千辛万苦把户口迁过来了,而且干了三四个月的活,就是想到剧团来的,现在一个文件下来,我的希望就破灭了。这可怎么办呢?户口么也到上虞了。
7 a) Q& i: `/ D' q  正在这个时候,大概8月下旬,我有个堂弟有封信写来,说绍兴县文化馆恢复莲花落了,已经有几个人在排戏了。我一收到这封信,就骑自行车从章镇赶到绍兴,骑了一百多里路。文化馆里负责莲花落的同志叫王伟,他说绍兴本地户口人可以学唱莲花落。我的户口还在上虞,我就到这里来“教”莲花落。* R4 b# Q  M# h: W/ Y$ `
4 G1 M8 S% I! V9 Z
  当时排的是《三根扁担》,主要描写的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情节。我的《三根扁担》演完后,可以说轰动了全县,大家都惊叹莲花落好听。当时演出完后,县里领导和文化馆领导坐下来开会,问起我的情况,文化馆领导介绍了一下。县里领导当夜就表态,要把我的户口尽快从上虞迁回来。
% x3 r2 h# m; g8 k) N1 d  又因为省里有文件,知青不能录用,那我的工作怎么办呢?当时开会的里面有一个城郊区长李昌政,让我户口迁到城郊区,到城南食品厂去工作。这样我的户口和工作都解决安排好了。我白天去城南食品厂上班,晚上有空就去文化馆搞业余演出。5 V2 {, T8 R/ k) p  E. D
  9月28日,绍兴广播站把我的《三根扁担》录音录去,准备国庆节那天向全县广播,从1972年的9月30日开始播放的,《三根扁担》经过广播台在国庆期间的播放,绍兴几乎是家喻户晓,很多人都会唱这支歌。) s0 ^& v. S. ^# X; [8 e/ u
  莲花落在绍兴打响就是因为这支《三根扁担》。
$ I, Q. ]5 b. h7 W* L2 @4 g/ ~  绍兴县曲艺团是1973年8月恢复的,恢复后把我调进曲艺团。因为我户口还在农村,加上有文件限制,所以我和另外一个人作为团里的长期临时工是到省里批过的。当时,我们团正好有两个长期临时工的指标,就报上去我们两个人了。$ Z, z- S/ [+ y8 ]  B6 p* O
  莲花落是一层一层发展的:在1970年是《三根扁担》,但是那时的莲花落很古板,就算情节很紧张也有很多缺陷。如果停留在原来基础上,那莲花落就不会有发展,也肯定不会得奖了。所以我们从1970年开始就不断改进,把原来拖泥带水的东西去掉。我们在情节、曲调上都有所改革,作了不少尝试。, K  g0 Q/ p# L' \) g5 O7 X/ m
  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莲花落都在逐步地创新、逐步地改进。1982年《回娘家》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以后,1987年的首届中国艺术节,省里领导也很重视,一定要叫我们参加。因为1982年的时候我们报了两个节目,《回娘家》和《上门》。《上门》这个本子我也觉得很好的,所以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时我就把它改成《姑娘上门》,原来本子是1978年写的,已经好多年了,我作了较大改动,以适应新的时期。) ~& t/ ?$ W9 e' @& S1 h
: v) M0 l% _3 _( _( }' d- G$ z

' u# ]* L' a. A0 I# w7 d  到了1990年,我们组织排了一个节目,用绍兴地方戏曲的,代表浙江省曲艺家去深圳慰问演出。当时新华社驻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他夫人是诸暨人,他们两个人特地从香港赶过来看我们演出。当时我演出的节目是《回娘家》,但不是17分钟的那个,是恢复到一个小时左右的老的《回娘家》。演出完后,张浚生和他夫人上台来跟我合影,他说他在杭州很多年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演出,这是第一次。他夫人是诸暨人,听得愈加亲切了。
: h; P6 l6 V% t- n6 a, _

4 [0 I  O9 a9 D- H
& A5 G/ D2 }0 Y/ G' h% g  我想莲花落这个剧种,靠我一个人唱是不够的,一定要培养接班人、培养下一代。为什么我们莲花落唱这么多年还是在戏曲里跳不出来呢,我想主要是这么多莲花落演员都是自己唱唱,没有经过正规化的训练。莲花落一定要后继有人,一要有戏,二要有人,有了好的演员也要有好的剧本,才能使这个剧种开放在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里。* n) e" s& S9 {; b( ^1 F# v

5 p/ j) N6 s: Z4 X( l3 k来源于2014年9月3日浙江省档案馆
[发帖际遇]: admin 私藏莲花落资料不肯奉献,罚款 1 两 金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欢迎光临

QQ|手机版|小黑屋|无图版|绍兴莲花落 ( 浙ICP备15015266号-1  PR查询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270号

GMT+8, 2024-5-3 08:31 , Processed in 0.133441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