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制约绍兴莲花落发展因素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4 10: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M0 S! Y' p1 }2 a- `2 o$ ?+ i2 v
作者:赵军刚  (本站站长原创论文,其修改作原为中国曲艺高峰柯桥论坛而作。转载请联系站长)
  莲花落原是旧时百姓行乞要饭时为讨好户主所唱,全国各地多有分布。而绍兴莲花落,作为莲花落的一个分支,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改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因为融合了绍兴当地的风俗民情,多讲述越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家长里短,加上用绍兴方言俚语演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绍兴莲花落的形式简单明了、节奏轻快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唱腔朗朗上口,演唱表演时,风趣幽默处令人捧腹,情到浓深时感人肺腑,从而深得人心,开枝散叶后风靡于绍兴、慈溪、上虞、杭州、萧山等地,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莲花落的发展,细细算来,至今已有107年的历史。在这107年中,它几经跌宕,数度起伏,一路坎坎坷坷,历尽磨难。低落时,曾被人推到风口浪尖,“排演再不成功,就让其自然死亡吧”;风光时,一夜飞渡长江月,红遍华夏成焦点。
  近年来,厉经磨难的它,虽然在省级会演、文华奖、群星奖甚至牡丹奖等各项大赛舞台上风头正旺,频频得奖,但是回过头来看一下农村、城市等常规演出舞台,不难发现演出市场正日益萎缩,逐渐走向低靡。演出空间越来越狭小,大批观众逐渐流失,现场的年轻观众屈指可数,老龄化现象越发严重。曾经风靡半个中国,“压倒港台风”的绍兴莲花落,为什么会遭到如此境遇,落到如此地步?其中原因,着实令人深思!
  要探索制约绍兴莲花落发展的因素,首先需要简单了解一下它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
  一、发展简史
  盘点绍兴莲花落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蹒跚学步期
  绍兴莲花落在1908年有了自己本土的“跑街”艺人——上虞松厦沈阿发和绍兴坡塘唐茂盛后,正式拉开历史帷幕。
  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绍兴莲花落,继承了旧时莲花落的风格。艺人们所唱的唱词基本上属于现编现唱,即兴发挥,内容上仍然以“恭喜发财”等祝福、讨好词句为主,唱腔变化无常,没有固定的基调。演唱的形式,也是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哪里人多就去哪里,因此,艺人们常常自称“跑街卖唱”。
  不久以后,老艺人们在听了越剧呤哦调和宣卷调后深受启发,创造出了自己的唱法“哩工尺”。演唱的形式由单人唱变成了三人唱,其中一人主唱,一人打斗鼓,另一人和打鼓者帮腔演唱。之后又受绍兴鹦歌班二胡伴奏等的影响,莲花落艺人们大胆创新,制作出了四胡,又用毛竹制成鼓形代替斗鼓进行伴奏,又创造性地在窄板上装上铜钱制成了三翘板。演唱人员的壮大,伴奏形式的变化,让“跑街卖唱”逐渐转向“草台演唱”。演唱的内容,也由原来的吉祥如意之类的套词向唱新闻、唱拥有具体故事情节的内容转变,莲花落终于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剧目——“节诗”。通过蹒跚学步,绍兴莲花落初步成型!
  2、发展壮大期
  绍兴莲花落通过蹒跚学步,拥有了自己的唱腔基本调、曲目、伴奏形式后,开始发展壮大起来!因其唱的是老百姓家长里短,说的是骨肉亲情,内容贴近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每每演出于农村或城区茶馆,总是受到热烈追捧。
  1958年,有关部门成立了绍兴县曲艺协会莲花落演出队后,演唱绍兴莲花落的艺人队伍逐渐壮大。老百姓对文化演出的迫切需求,也让艺人们从原来说唱“节诗”发展为说唱长篇回目。长篇莲花落的出现及壮大,更开拓了绍兴莲花落的演出市场,在莲花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出现也表标志着绍兴莲花落逐步走向成熟!
  3、起死回生期
  正当绍兴莲花落艺人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准备大步跨跃,蓬勃发展的时候。一场文化大革命,让它一霎时跌入了底谷。舞台上销声匿迹的绍兴莲花落艺人们只能靠着曾经的影响力在老百姓中偷偷地进行演出,成了“黑剧团”、“游击队”。
  1972年,绍兴县文化馆决定恢复绍兴莲花落演出。然而,经过文化大革命洗礼的绍兴莲花落已没有了当年的光彩,更没有了当年的影响力。当时有领导决意已定,如果《三根扁担》排演不成功,就让绍兴莲花落“自然死亡”。也许是上天眷顾,《三根扁担》一炮而红,临时顶替的胡兆海让绍兴莲花落起死回生,重放异彩!
  4、起伏不定期
  《三根扁担》的成功,艺术大师胡兆海的出现,让人们对绍兴莲花落重抱希望。在浙江省曲协和绍兴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重视下,在胡兆海等艺术大师们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下,绍兴莲花落迎来了发展上的黄金期。举办莲花落演唱会、策划莲花落演唱大赛、牵头莲花落调演、组织曲目创作年会、培养莲花落演出人才,一系列的举措,使得绍兴莲花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职业演出团体、半职业团体、业余团体蓬勃发展,数量一度达到六、七十个,可见莲花落爱欢迎程度。
  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娱乐活动方式不断涌现,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人们,对精神食粮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绍兴莲花落自身的条件不足,让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发展起伏不定。虽然政府为发展绍兴莲花落实施了“二次创业”计划,但依然收效甚微,演出市场还是在不断萎靡。
  二、演出特点
  绍兴莲花落作为中国曲艺百花园中一朵靓丽的奇葩,自然也便拥有着曲艺所有的共性。结合它的演出个性,它的演出特点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地域性
  绍兴莲花落虽然属于莲花落的一个分支,而且深受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的老百性喜爱。但它始终扎根于绍兴,发展于绍兴,吸收绍兴悠久的古越文化,融合绍兴传统的风俗民情。它用最地道的绍兴方言讲述绍兴老百姓身边的家长里短,传达绍兴老百性眼中最有代表性的喜怒哀乐。因此,地域性是绍兴莲花落最大最主要的特点。失去了地域性,也便失去了绍兴莲花落的原汁原味。
  2、灵活性
  无论是生根发芽时期的一人单唱还是后来的一人主唱,两人帮唱,无论是启用四胡开始伴奏演出还是到如今多样化的演出形式,绍兴莲花落始终保留着其简单、灵活的个性。一身长衫、一副三敲、一柄纸扇、一副鼓板、一把胡琴,或者再加上一把琵琶,就能辗转于农村草台、城市舞台、传媒平台。当然,也会有人说,如今有了像《鉴水岸边》这样的舞台大戏,灵活性就无从谈起了吧。类似《鉴水岸边》这样的舞台剧,如果严格来讲,其实它已经不能算是曲艺范畴的绍兴莲花落了,而成了戏曲的范畴,叫绍兴莲花戏或许更合适!
  3、娱乐性
  曲艺的诞生与流传,总是离不开其本身所具有的娱乐大众的能力,绍兴莲花落也不例外。众所周知,绍兴莲花落中有“噱头”。什么是“噱头”,“噱头”就是曲艺四大特色——“说、学逗唱”中的“逗”,说得通俗一点,其实就是娱乐性。讲个笑话、打个谜语、甩个包袱、穿插外地人的特色方言、模仿各种搞笑的动作等等,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娱乐大众,博观众一笑。说理不是绍兴莲花落或者扩大了说不是所有曲艺、戏曲的特色,它只是它们的一种附带价值。浙江省曲协著名曲艺作家蒋希均在曲艺作品加工会上也曾提出:曲艺作品必需要注重娱乐性,而不要太注重说理性。老百性劳作之余,能坐下来听听绍兴莲花落,是想放松一下心情的,而不是来听人说教的。当然,能够寓教于乐,自然是求之不得。
  4、通俗性
  有人常常为“绍兴莲花落被称为高雅艺术”、“绍兴莲花落能登高雅之堂”而喜不自胜。事实上,把绍兴莲花落当成高雅艺术来看待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高雅艺术是应该像国宝一样被陈列起来的,只能远观不能近摸的东西,绍兴莲花落不是,也不应该是。它应该是大众的,是一种“俗”的艺术。
  绍兴莲花落起源于劳苦大众,深深扎根发展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当中。无论是从起先的说新闻唱新闻,还是后来逐渐成型的编剧本演出,讲述的都是老百姓身边喜闻乐见的东西。它连地脉、接地气,所以它是“俗”的。而越是“俗”的,便越是大众的。正因为它的“俗”,老百姓才会接受它、喜欢它。它的“俗”一旦褪去,与百姓的距离也就渐行渐远了。
1 N! g4 V2 R; N  A
  三、制约原因初探
  如今的绍兴莲花落演出市场经营惨淡,票房捉襟见肘,大型舞台演出专场卖票的不如送票的多,看演出的年轻的不如年老的多。虽然有着政府的“二次创业”政策的扶持,绍兴莲花落的前景还是堪忧。在了解了绍兴莲花落的发展历史及其演出特点后,我们不难发现,制约绍兴莲花落发展的因素已初现端倪。
  探索制约绍兴莲花落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外部因素影响
  (1)娱乐多样化对绍兴莲花落市场的冲击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生活水平逐年提升,对精神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政府对各项娱乐方式不断解禁,大力扶持,唱歌、跳舞、旅游、电影,甚至于外国的流行乐、交响乐、冒险游戏等等各种娱乐活动纷至沓来,致使老百姓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单调的看戏听曲之中。绍兴莲花落的演出市场,不断受到各式各样的娱乐方式冲击而逐渐分散,丢失大批观众。往日所拥有的“一亩三分地”被划分得七零八落,风光不再。
  (2)政府制约多、扶持力度不够强
  一方面,绍兴莲花落自从受到政府部门管制以后,虽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扶持有了靠山,从业人员们可以光明正大地进行演出了。但是政府管制的弊端也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部门领导希望借着绍兴莲花落这一特色的曲艺形式,对当前发生的各种政治、历史事件进行歌功颂德,用以彰显自己的工作业绩,使其成为自己晋升的阶梯。这样的管制后果,使得绍兴莲花落作品所含的政治意味越来越浓,而本身该有的娱乐性却越来越少,离老百姓的生活也便越来越远。老百姓自古以来喜欢娱乐性的作品,对政治类的作品并不感冒。绍兴莲花落源于群众,发展于群众,更应该造福于群众。
  另一方面,为了促使绍兴莲花落向前发展,政府部门虽然对其进行了大力扶持,但其扶持的力度还是远远不够。作为绍兴的两大金名片,政府主管部门对小百花越剧团的扶持力度要远远大于对绍兴莲花落的扶持。仅资金方面,政府投入到发展绍兴莲花落项目上的资金就不足小百花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举个例子,据笔者所知,绍兴莲花落创作室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想出版一本莲花落新作选,预期资金在30000元人民币左右,然而却苦于没有资金启动,一拖再拖,至今胎死腹中。由绍兴莲花落创作室和绍兴莲花落艺术团联合发起录制的《十九镇街节诗》,作为各个镇街的形象宣传,一直想拍摄各镇街有关资料视频进行宣传播放。据绍兴电视台导演估计,制作成视频资金在十万元左右。如今六七年过去了,《十九镇街节诗》却还是只有录音,无钱录像。没有录像,也就无法在电视等可视媒体上进行播放宣传!诚然,绍兴莲花落所取得的成绩无法和小百花越剧团相比,然而,它作为绍兴独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曲种遗产之一,政府部门对此是否该有所重视?
  (3)电视网络等视听媒体的使用不当使莲花落发展雪上加霜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电视、音像、网络等视听媒体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家家户户的必备品。绍兴莲花落作为传统说唱艺术,能通过这些媒体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本该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然而,部分媒体从业人员本身对绍兴莲花落一知半解,又缺少作品来源途径,更懒于拍摄、录制现场演出作品。他们将手头仅有的莲花落资源不分良莠、反复进行播放,致使许多剧情缺乏逻辑、唱腔动作凌乱、根本不被讨好的作品充斥银屏,遭人厌恶。在这样的情况下,莲花落要想有更大发展也就雪上加霜,难上加难。不难理解,曾撑起电视晚间六点档收视率的《莲花剧场》栏目,为何在勉强支撑了几年后最终会惨遭淘汰。笔者作为一名算是比较资深且又要求不高的莲花落爱好者,也早已不再看《莲花剧场》,何况是如今对节目要求越来越高的观众?
  2、内部因素影响
  制约绍兴莲花落发展,除了外部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其本身所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人员本身
  首先,从事莲花落演出的专业性人员越来越少,后继人员堪忧。如果我们细数一下至今活跃在莲花落舞台上演出的专业性人员,不包括伴奏、编剧及尚在学习的传承班学员,预计人数不超过三十人。而这仅有的人员中,有一部分人演唱绍兴莲花落仅仅只是副业,并非主业。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原本就屈指可数的莲花落爱好者们越来越多的选择了上学学习常规专业,而不是进艺校学习莲花落表演。据笔者所知,当时开办非遗传承班时,按计划需要招收二十名自费学员,结果报名者寥寥无几,后来经过政府部门及老艺术家们一再努力,通过为学员免去学费等一系列优惠条件,才勉强招齐了人数。而作为唯一一所培养绍兴莲花落专业人才的绍兴地方曲艺学校,也因生源问题,至今没有开学。由此可见,绍兴莲花落后继人员堪忧。
  其次,多数在职人员习惯啃老本,不思进取。作为莲花落爱好者,笔者经常能听到莲花落演唱者抱怨如今农村演出场子越来越少,效果越来越差,观众更是越来越少。原来习惯于请莲花落演员下乡演出进行庆祝的老板们,如今也是人迹难觅。为何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是老板们、老乡们全都不再喜欢莲花落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很多演员习惯了啃老本,不思进取。莲花落表演艺术家倪齐全老师就曾在某次曲艺会议上批评过年轻演员,指责他们不努力、缺乏上进心。凡是有演出,唱长篇,动不动就是《乾隆下江南》、《半夜夫妻》、《龙凤八宝衣》,要不就是《王华买父》、《十勿全招亲》,唱短篇则无外乎《三个巴掌》、《回娘家》、《分爹》、《绍兴酒》、《中国人》等等前人留下的、观众熟了不能再熟的作品,基本上没有什么新作品。更令人尴尬的是,有些剧目,台上演员甚至还不如台下观众唱的好。在职人员偶尔有新作品,也多是照搬老作品格式,更令人郁闷的是,演出的新作品中本来该由演员即兴发挥、用来逗人发笑的“噱头”、“包袱”也照搬老作品,原来作品中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噱头”,如今演出照样画葫芦。这样的“噱头”,观众还能笑得出来吗?这样的演出,其效果还能好吗?
  其三,单位人员机遇多得不想抓,而游击人员则缺乏成长锻练机会。纵观如今的曲艺演出舞台,由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培训、晚会、会演、比赛等层出不穷。作为单位在职人员,这种类型的演出、参加培训的机会多如牛毛,可有可无、视之如敝帚的大有人在。而作为自由职业的莲花落游击人员们,却因多种多样的原因而苦于没有机会参与。没法参与,也便难以提升演出水平,成名机率也更加狭小。
  (2)剧本作品方面
  其一,作品针对性偏差,年轻观众流失严重。
  从如今的城市舞台或农村草台的演出来看,绍兴莲花落的长篇作品始终停留在才子佳人、传奇神话之类的传统层面上,很少融入如今快节奏的百姓生活。而短篇作品,也多停留在尽孝、爱情、金钱等比较适合中、老年人欣赏的层面上,极少有反映年轻人生活、友情、处事态度等方面的作品问世。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绍兴莲花落存有便见,认为它是“老年人看看的”,而喜欢绍兴莲花落的年轻人成了他们眼中的“另类”。一些曾经喜欢过绍兴莲花落的年轻观众迫于同事、朋友等周围语言环境的压力,无奈转投其它爱好。而一旦他们转向,极少再有“回头”的可能。绍兴莲花落作品的针对性偏差,使得原本就趋向老龄化、年轻观众为数不多的现象越发严重。缺少年轻观众,绍兴莲花落谈何发展?因此,创作演出适合各年龄段观众的莲花落作品,成了当务之急!
  其二,新作品注重奖项,不注重市场,精品佳作屈指可数。
  自从2007年开始举行“二次创业”以来,绍兴莲花落新作品在各种类型的比赛上遍地开花,从省级比赛、会演等的一等奖到全国曲艺牡丹奖,可谓是硕果累累。但是在这些奖项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好不容易创作出来的新作品,大多数除了比赛获奖以外,似乎再无其它动静。莲花落爱好者们极少能在普通演出市场上听到这些作品。即使偶尔亮相于舞台,也多是反响平平。
  经过笔者的观察发现,“二次创业”以来出现的、能勉强受到莲迷们喜爱的精品佳作,扳扳指头算算,也就《绝办法》、《紧急会议》、《长婆节诗》、莲花落小戏《一只红木箱》及《十九镇街节诗》中的部分节诗等寥寥数个而已,更多的是听过一遍不想听第二遍的作品。这样的结果,真的是绍兴莲花落发展道路上所想要得到的吗?
  其三,剧本量多被雪藏,剧作者失去创作动力。
  每每参与莲花落创作方面的会议,或是和莲花落从业人员交谈,总能听到诸如“没有剧本”、“好剧本少”之类的抱怨!外界人员不了解,以为真的如此,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或者说是部分演员懒于演唱新作品的借口而已。
  一方面,真的没有剧本吗?我们抛开绍兴莲花落创作室主任王云根个人早期的莲花落剧作选 《花开花落》以及后来由文联编印的《莲花落选》4辑不提,仅绍兴莲花落创作室成立以来所收到的作品,就不下百余个,创作者从普通爱好者到莲花落专业剧作家,从尚在读小学的学生到已进入古稀的老年人,从本地的到外地的,都有。创作的内容则更是五花八门,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原创的也有改编的,既有适合学生演出也有适合老年人的、既有关于相亲的也有关于养生的、既有讲爱情的也有讲亲情友情的,既有关于神话的也有讲现实的,等等。可惜的是,这些作品因为没钱出版,只有被尘封于创作室的办公电脑里。近水楼台的演员知道却不想用,喜欢自己写,宁可不如人。其它地方的演员,想用没得用或者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作品。对于创作者而言,自己写的作品,本来是满怀信心、想尽方法投到了莲花落创作室里,期待着有朝一日,能被某个演员看中进行排练演出。可是没想到石沉大海、音讯全无。平时偶尔在乡下演出的创作者们或许还能拿来自己用,对于仅搞创作的人员来说,这样的结果却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创作动力,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好剧本真的少吗?作为偶尔写写莲花落小作品的我,曾经跟资深莲花落创作者马志友聊过。我问他最近有没有创作新作品,马老说没有。他说现在的演员要求越来越高,自己写出来的作品他们都不想用,搞得现在都不敢下笔了。马老的作品质量,如《救爹》等很多都是受到观众公认的。由此看来,并不是真的好剧本少,而是演员们对剧本要求太高,动不动就要求适合自己的。且不说马老的作品,仅创作室现有的百余个作品,总有几个质量不错的吧,总有适合个别演员的吧,为何一个都没被拿来演出?可见,问题并不是真的出在剧本上,而是出在演员本身。更何况真正的好作品,是需要演员和作者不断地进行修改再创作的,并不是拿来就能定型的。如今深受百姓欢迎的老作品,又有哪一个不是修了又修,改了又改后才成型的?
  (3)伴奏方面:伴奏量少影响莲迷传唱
  绍兴莲花落伴奏发行量太少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2007年,绍兴莲花落百年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媒体和莲迷的代表,作者就向组委会提出了希望出版绍兴莲花落卡拉O K伴奏的建议,当时组委会现场回复说这项工作已经在进行当中。如今将近八年过去了,这八年中提了又提说了又说,莲迷们翘首以盼的莲花落卡拉OK至今依旧音讯全无。没有卡拉OK的伴奏,莲花落爱好者根本无法传唱作品。而如果请人现场伴奏,难度又过大。绍兴莲花落网站网友每次欲举行莲迷聚会活动,因为没有伴奏而多次作罢。
  细数一下,绍兴莲花落作品正规出版的伴奏,按碟片算有两盒,但若按作品算,真正的绍兴莲花落伴奏只有两段:莲花落表演艺术家翁仁康的《晦气鬼告状》一碟中有一段;著名作曲家汪嘉宝《校园戏歌大家唱》卡拉OK碟中有一段《外婆桥》,其余几则多为莲歌,而非原汁原味的绍兴莲花落。除正规出版作品之外,在莲迷中传唱的伴奏有《回娘家》、《长婆节诗》、《敬你一杯绍兴》、《吃补药》、《说人唱人》等十几个因为与专业人员同台演出而偷传出来的作品,这些作品仅限于个别人所有。因此,每每举行莲迷活动,演唱的也就这几个翻来覆去的作品,另外再无伴奏。作为莲花落同时期的越剧,它的伴奏发行量多的难以计数,不可同日而语。越剧的影响远远大于莲花落,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上所述,制约绍兴莲花落发展的主要因素已基本概括在内,至于应对策略,我想也已基本明朗,毋庸赘述。当然,或许还有其它方面的制约因素,因作者眼光有限而未被考虑在内,还请斧正。
  在绍兴莲花落“二次创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过去,第二个五年计划正在到来之际,了解绍兴莲花落发展的制约因素,势必能更好地推动绍兴莲花落这一朵地方曲艺奇葩开得更加灿烂多彩。通过各位绍兴莲花落有志之士们的有针对性的努力,相信绍兴莲花落的明天必定会更好锦绣辉煌!
踩过的脚印
[发帖际遇]: admin 在论坛发帖时没有注意,被小偷偷去了 2 贯 莲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2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欢迎光临

QQ|手机版|小黑屋|无图版|绍兴莲花落 ( 浙ICP备15015266号-1  PR查询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270号

GMT+8, 2024-5-3 01:09 , Processed in 0.160700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