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章] 绍兴平湖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0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顽石 于 2010-12-22 01:29 编辑 2 L! B. O$ v$ V  t' O, h
* f' N4 V4 [+ O- p* m3 {
  简介: I( \& B% U6 ~" J  z1 k
  绍兴平湖调又称"越郡南词",简称"绍兴平调",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及其周围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因所唱主要曲调为【平湖调】而得名。相传这一曲艺初创于明代初期,成型于清代初期。绍兴平湖调的表演方式为一人自弹三弦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 / D( V1 o0 P$ p3 D9 i( R
  历史溯源
8 i: ^: ], G% g  C! l1 P# I  乾隆年间(1736~1795),绍兴已有被称为"越郡南词"的平湖调,并出现了可与当时曲艺界望人柳敬亭、苏昆生鼎立的平湖调高手胡嗣源。山阴吕善报《六红诗话》云:"南之南词,北之鼓儿词,只足以娱村夫妇孺,若少有知识之人,便不屑听,以故操斯技者,绝无雅人。会稽胡嗣源秀才文汇,幼功韵语,稍长,即善唱南词,点窜旧本,都成妙文,名满士大夫间,皆谓可与柳敬亭之说书、苏昆生之昆曲鼎立"。叶腾骧《证谛山人杂志》亦云:"会稽胡小二,倜傥不羁;好修饰,善诙谐,能文多技。其音清越柔脆,如唱艳词,能使人骨醉;唱哀书,能使人堕泪,为越郡南词第一。""时人祝寿、完姻、生子诸喜事,必以胡小二南词为体面。伶人演剧,不足数也。"自胡嗣源始,平湖调流入社会上层。唱者非专业,不作营业性演出。至清末民初,绍兴平调艺人以周敦甫最负盛名,在唱腔上独树一帜,平调界称之为"敦腔",其弟慎甫亦为名手。敦甫去世后,其女霞姑继承父业,出外传唱,惟恐持艺稍逊于父。较敦甫略晚的平调传人有单在亭、赵伯兰等。民国初,潘子峰在绍兴新园茶社设丝竹社传艺。民国防大10年(1921)后,平调著名艺人有刘斌、吏实父等。新中国成立后,史实父、钱大可、胡绍祖等在省、市文化部门支持下,不甘"平湖调"的衰落,曾作出努力,把书目、曲谱等汇编成《绍兴平湖调资料集》(五册),又开办训练班招收学员培训,培养了专业演员汪嘉宝、郑关富、王玉英等。 : q. C( O0 K8 h9 u4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东戏曲研究院、中央戏曲研究院落均对绍兴平湖调进行调查,浙江省文化局、浙江省群众艺术馆也进行录音采访。1953年,史实父等5人应华东戏曲研究院约请,赴上海举行平调欣赏会,并在高乐歌场短期公演。其时,史实父灌制唱片《曾记梨花细雨天》和《单刀赴会》。1957年,绍兴平湖调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1961年,绍兴曲艺团开办曲艺训练班,内设平调组,由胡绍祖、钱大可任教,招收学员6人,结业后曾作营业性演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平调演唱组解体,老一辈艺人大都去世,后学者亦多转业改行,再无专业演唱人员。 + d$ h" J$ j, D/ A& w5 k
  艺术特色  绍兴平湖调是一种坐唱形式的唱说文艺,不论参加演奏的人数多少,唱说仅弹三弦者一人,其余助以乐器而已。开台必先唱节诗,而后接以回书,以唱、说功夫,抒情叙事,摹景观物,塑造人物。
) n+ J: J" {4 W  演唱为坐唱形式,由三位演员分操小三弦、扬琴和二胡,谓之"三品",加洞箫、琵琶即为"五品",再加双清、笙为"七品",再加月琴、头管,即曰"九品";无论几品,都只有弹三弦者一人说唱,其余人只演奏。据不完全的统计,书目有130回。还有"节诗"(相当于开篇)百余首。演唱时,先唱节诗,后接回书。用绍兴官话演唱,唯丑角偶用京白、苏白、杭州白。以平调为基本调是通用唱调,附加有喜悦的方调、愤怒的油葫芦、悲哀的唐调、欢乐的落金钱等四大曲牌;另有琐南枝、寄生草及滩簧调。 % c3 y% ^3 N' [+ A$ O0 M' U$ E
  据50年代统计,绍兴有平湖调书22本175回,有《甘罗记》2回、《古玉杯》4回、《双鱼坠》4回、《仙庄会》8回、《渔家乐》10回、《双官诰》8回、《双珠凤》6回、《折桂亭》4回、《白狐裘》4回、《三笑姻缘》20回、《白蛇传》(又名《义妖传》)19回、《登科记》(又名《鹿鸣宴》)2回、《倭袍》(又名《果报录》)6回、《玉蜻蜓》8回、《风筝误》6回、《西园记》2回、《十美图》4回、《河伯娶妇》2回、《描金凤》3回。谭正璧、谭寻所编《弹词叙录》,著录《绍兴平湖调白狐裘》1卷5回,无回次,二言目,不署撰人,弘农氏藏抄本(一本);《越调南楼传》24回,二、三言目,不署撰人。旧抄本(一本);《绍兴平湖调倭袍》24回,无回次,二、三言目,不署撰人,传抄本(一本)。以上数目,殆非全部。 & i2 @, l8 n1 P7 ?* z5 k% T
  绍兴平湖调除回书外,又有大量节诗,相传有百余首。节诗,类似苏州弹词开篇,大都以七字齐言韵文组成短篇唱词,或抒情,或叙事,不一定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名目如《曾记梨花细雨天》、《渔舟停泊柳荫东》、《花有清香有有影》、《单刀赴会》等。
" m6 V' M8 D! }/ q% z3 B  演唱者多有较高文化修养。"平湖之能唱者,必国文通顺,能诗词歌赋,则上口有致,即听者亦然,腹中未亨者,不足与谈平调也"。平湖调回书多出于文人之手,以[基本调]即[平湖调]本调为通用唱调,辅以[方调]、[唐调]、[跌落金钱]、[油葫芦]、[锁南枝]、[满江红]、[离景调]等十余种杂曲小调。[基本调]的变格称[细调]。[基本调]的唱辞,以七字齐言对偶句为基本格律,间加逗,首句及偶数句韵。唱段末尾,常用三句为一单元的形式,称"凤点头"。
* }3 w5 J% j  c; G- p  [基本调]有8种通用的基本句式,包含在节诗《曾记梨花细雨天》之中。分别为:"曾记梨花细雨天",标为"曾记",四、三句式,多用于唱段之始,上句;"与郎分手百花潭",标为"与郎",二、五句式,下句;"依依惜别牵衣袂",标为"依依",二、五句式,上句;"泪洒河桥春水添",标为"泪洒",四、三句式,下句;"临行约奴三秋会",标为"临行",二、五句式,上句;"柳色青青又一年",标为"柳色",四、三句式,下句;"望你归舟两眼穿",标为"归舟",四、三句式,上句,亦有作二、五句式唱音;"几回错认别人船",标为"几回",二、五句式,上句,用于唱段结煞。通用腔句无论上句或下句,均有二、五字或四、三字两种句式,演唱为节诗或回书设置唱腔时,以七字句的第二字或第四字为平声选择相应句式。平声在第二字者,唱二、五字句式;在第四字者,唱四、三字句式。各腔句中,无论二、五字各为一腔节,还是四、三字各为一腔节,均有确定的落音及相应的间奏。旋律则按唱词的语音声调运腔,加之演唱者的师承、修养、风格的不同,各种腔句的旋律变化丰富多彩。唱速有[太师]、[流水]、[紧弓]3种。伴奏,按所用乐器及演奏(唱)人数有"三品"、"五品"、"七品"、"九品"之称。三品为三弦、扬琴、二胡;加洞箫、琵琶,即为五品;再加双清、笙,则为七品,又加月琴、头管,即为九品。日常演唱,以五品为主。
" z- V% m* {+ L" L  传承价值7 _" d, V9 u9 e2 {- x
  平湖调文辞高雅,曲调优美,旋律丰富,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艺术性,是明清江南曲艺唱曲艺术在绍兴的传承和发展,它对于培育和提高流传地民众的文化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旧时,演唱者及欣赏者多系上层社会,并无职业性艺人,演唱范围极小,加之曲高和寡,听众极其有限,40年代开始衰落。
( i! }& d! B6 S1 i  ]1 G. {  时至今日,绍兴平湖调后继乏人,濒临消亡,急需加以关注和保护。至今绍兴能唱该调的只有一二人了。绍兴市群艺馆几经努力,在2004年年底办起了少儿平湖调免费培训班,专门请来60岁的平湖调传人王月英教唱。
# f" _% z) c4 A2 \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n( d' @, R  b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欢迎光临

QQ|手机版|小黑屋|无图版|绍兴莲花落 ( 浙ICP备15015266号-1  PR查询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270号

GMT+8, 2024-6-17 06:39 , Processed in 0.13983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